在天能工作26年,胡建平先后在集團總部、蕪湖、動力能源、電源材料、沭陽工作過。多年的工作經驗和豐富的閱歷,讓他成為生產和管理等多領域復合型人才。26年來,哪里有需要,他就在哪里。
故事一:鐵肩膀與寬肩膀
“遇事不能只有‘鐵肩膀’,還要有‘寬肩膀’。”這是胡建平以廠為家,不變初心26年的人生信條。
胡建平親身經歷天能的高速發(fā)展,面對天能取得的輝煌成就,感慨萬分。他說:“很慶幸,見證了天能的發(fā)展和壯大,也自豪為熱愛的事業(yè)奮斗了26年。天能就像我的家,這里的一點一滴都很熟悉,我熱愛這里的一切。”
他愛崗敬業(yè),精益求精,因為他認為在工廠里,守著機器,心里最踏實。
90年代末,天能研發(fā)創(chuàng)新進入新發(fā)展階段,當時胡建平滿腔熱血,跟著老一輩天能人拼搏奮斗,他以匠心守護初心,與團隊一次次摸索、一次次試驗、一次次測算,在成長路上練就了“鐵肩膀”。
去年,他調任為江蘇循環(huán)公司生產負責人,在做好傳幫帶的同時,還學會網上學習分享鉛冶煉技術的專業(yè)知識。有人問他,為啥年近六旬還在學習?他說:“只有堅持學習,才能與時俱進!”“勤于鉆研業(yè)務知識,善于從實踐中學習”,是胡建平從青年時期一直保持的習慣。
奮進路上,他積極踐行天能精神,扎實推動提質增效,練就了開拓進取的“寬肩膀”,以一股鉆勁在生產一線發(fā)熱發(fā)光,用工匠精神鼓勵身邊人,他用親身經歷證明,創(chuàng)造力并非年輕人的專利。
故事二:用足用好“關鍵一招”
胡建平認為,“抓細節(jié)”是通往成功的關鍵。
在天能轉型升級過程里,胡建平先后駐守蕪湖、動力能源、電源材料、沭陽等公司,生產設備設施維護、節(jié)能降耗管理、工程項目建設、安防管理等工作都在他手下“分身有術”,扎實推進。
對一般管理者來說,保質、保量、按時完成生產任務就算是合格了??珊ㄆ讲贿@么認為,走在園區(qū)、基建現場、數字操作臺……他看著、聽著、琢磨著,每天的運轉情況不停地在他腦子里“過電影”,不放過一點蛛絲馬跡。
他總是頂著晨曦,第一個來到生產車間;暮色四合,他身披夕陽,最后一個離開。他重視生產管控工作,建立健全制度,盯緊關鍵環(huán)節(jié),從嚴從細排查,保障各項工作落實到位。
為了積極探索低溫熔煉工藝的生產和應用,為了提質增效,胡建平與技術團隊分析工藝參數,提出改進措施,在不斷試驗后,終于使低溫熔煉鉛含錫量提升0.1%。在設備的使用和維護過程中,他善于觀察,及時總結,熱忱創(chuàng)新,積極探索新工藝、新辦法,助力天能加快形成新質生產力。
胡建平說:“細節(jié)是成功的基石,‘小改進’積累起來就是‘大進步’,對于復雜生產更要多加留心,保障生產有序進行。”
這就是他的“關鍵一招”。
故事三:與“時間賽跑”的人
去年,江蘇循環(huán)公司深入推進精益化管理,胡建平帶領技術團隊與“時間賽跑”,僅僅用2個月,成效顯著。
在那之前,胡建平經常戴著安全帽巡查。有一天,他在生產車間發(fā)現側吹爐還原材料產量在400噸時,精煉車間不能及時消化側吹爐的還原材料。了解相關情況后,胡建平開始琢磨怎么解決這事。
后來,他跑車間更勤了,額頭勒出深深淺淺的印痕,肩背經常汗涔涔的。
精煉車間主任劉中寶介紹,“為了深入推進精益化管理工作,胡建平經常到現場跟蹤觀察,敦促落實整改舉措,同時帶著技術團隊查工藝、抓質量、控成本、抓安全,幾乎天天泡在生產一線。”
在胡建平積極推動下,在7臺精煉鍋的基礎上再減少一臺設備,通過實施人員整合、設備調試、排查隱患等落實措施,現側吹爐可以提升產量,只需5臺設備就能滿足精煉生產要求,通過智能制造改造和多維度降耗,實現提質增效。
胡建平堅信:志不求易者成,事不避難者進。無論身處什么崗位、迎接什么挑戰(zhàn),都要躬身入局、挺膺負責,要以實際行動踐行天能精神,用扎實成效推動天能集團高質量發(fā)展。